蒙古族的長調民歌與短調民歌
蒙古族的長調民歌與短調民歌
長調和短調是蒙古族民歌的傳統(tǒng)體裁分類。內蒙古草原“長調”,蒙語稱“烏日聽道”,即“悠長的歌曲”,流行于內蒙古阿拉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大草原。長調民歌是典型的蒙族音樂風格的代表。接下來學習啦小編就為大家來講講這兩種蒙古族民歌的介紹吧。
“長調”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節(jié)奏自由。一般為上、下兩句,所以四句歌詞分兩遍唱完;歌詞內容絕大多數是駿馬、駱駝、羊群、藍天、白云、水草;唱法以真聲為主,并使用一種叫“諾古拉”的特殊潤腔方法,使悠揚的歌聲更富有草原味道和生命力。長調民歌不僅有較長大的篇幅,而且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在長音上常有類似于馬頭琴演奏式的顫動和裝飾。有的長調還具有史詩般雄渾的氣魄和蒼涼感。
長調民歌是蒙古民歌主要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區(qū)。內部結構較自由,題材集中表現(xiàn)在思鄉(xiāng)、思親以及贊馬和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內容多集中于一個側面,很少有長篇巨志。長調民歌是蒙古音樂風格的標志。包括草原牧歌、贊歌、思鄉(xiāng)曲、婚禮歌、情歌等不同歌種。
音樂特點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yōu)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節(jié)奏自由而悠長,多采用復合式節(jié)拍。曲式結構以上、下句構成的樂段較為常見,也有復樂段乃至多樂段構成的聯(lián)句體,以非方整性結構居多。歌詞多以兩行為一段,在不同的韻步上反復疊唱。詞曲結合則“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華彩性拖腔,以各種裝飾音(諾古拉)點綴旋律。除獨唱外,還有齊唱、對唱、伴唱,乃至“潮爾”合唱等演唱形式。優(yōu)秀的長調民歌有流行于阿拉善的《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輪番酒之歌》、《查干套?!?、《辭行》、《牡丹梁》等,流行于呼倫貝爾的《遼闊的草原》等,流行于錫林郭勒的《小黃馬》、《走馬》等,流行于科爾沁草原的《威風矯健的馬》、《思鄉(xiāng)曲》等,都是樂段體的長調民歌。
短調民歌,蒙古語稱之為“寶古尼·道”。大凡曲調短小、節(jié)奏較快,不同于長調民歌的歌曲,統(tǒng)稱為短調民歌。短歌是近百年來在蒙古族聚居的農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發(fā)展起來的民歌體裁。短歌的典型結構是上下句構成的樂段。
其音樂特點為曲調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線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征。節(jié)奏規(guī)范多采用單一節(jié)拍,曲式多為對稱的方整性結構。除大量上、下句樂段結構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樂句所構成的復雜曲式。歌詞多為四句一段,形成分節(jié)歌形式,在不同音韻步上反復疊唱。簡單易學,老少皆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題材十分廣泛,幾乎涉及蒙古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情歌、酒歌、婚禮歌、祝壽歌、敘事歌、搖籃曲等歌種。優(yōu)秀的短調民歌有《嘎達梅林》、《森吉德瑪》、《諾文吉娜》、《烏云珊丹》、《龍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