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經絡調理養(yǎng)生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y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總結、積累、歸納、升華而成的系統(tǒng)理論,對指導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yī)經絡調理養(yǎng)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yī)經絡調理養(yǎng)生穴位
1、公孫、豐隆
正坐垂足或仰臥時,公孫穴位位于人體的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為兩足弓相距最遠處。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處,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為全身祛痰之要穴。
公孫為脾經絡穴,豐隆為胃經絡穴,絡穴既可治療本經的 病變,還能治療相表里經的疾病。公孫賀豐隆兩穴可兼調脾和胃。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和位于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沖脈乃“十二經之海”,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經常伏案工作的人,可以在工作的同時,一只腳外翻,用另一只腳的足跟踩壓在公孫穴上適當按摩,可使胃蠕動加強,胃酸分泌增加,從而出現饑餓感。
公孫穴可以有效防治胃酸過多,降低饑餓感;豐隆穴多用于化痰濕。對于想減肥但難耐饑餓的人可以經常按摩這兩穴。
2、章門
章門穴在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的下方。因章門穴為脾之募穴,脾為生化之源,五臟皆取稟于脾,故名臟會。凡五臟疾患,皆可酌情取用。按摩章門可以一手掌部于一側章門穴橫摸到另一側章門穴處,按摩此部位有醫(yī)治腰腹疼痛、疏通脾經脈氣的作用。也可將兩手做掐腰式,大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掌心虛按在髂嵴部,用“指捏法”捏按游離肋所處部位,即可刺激到章門穴。還可用雙手手指端按壓此穴,并且做環(huán)狀運動。左右同時進行數十次。
3、太白
太白原指星名,即“金星”,又名“啟明星”。因為金星在夜晚的天空出現時,“大而能白,故曰太白”。太白穴位于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jié)后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又屬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原穴,脾土生金,故名太白。
胃痛、腹脹、腹瀉、泄瀉、痢疾、便秘、納呆,皆責之于脾胃功能失調,“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故太白穴有健脾的作用,是治療脾胃虛弱的重要穴位。脾又主肌肉四肢,因此太白穴可治身體關節(jié)的疼痛。
脾虛之人,手腳發(fā)冷、頭暈、胃脹難消化、腹瀉,可以用拇指或尖狀按摩器按摩太白穴來緩解,以有痛感為度。按摩固然重要,但按時吃早飯更重要。另外,在足部按摩中,太白穴位于胃的反射區(qū),脾胃相表里,從這一點上看,按摩時也可采用單食指扣拳法或扣指法,由腳趾向腳跟方向,由輕漸重推壓5次。輔助手扶于足背,指背頂壓時力度要均勻,并逐漸由輕到重。若有胃痛癥狀,頂壓的重點向第一跖骨內側移,便可找到明顯的敏感點。頂壓時要雙手配合,形成適宜的力度。自己按摩可以采用坐位,搭“4”字腿式,用對側的手逐個按摩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如果不方便用手,可以用腳跟踩另一只腳的太白、公孫等穴。
4、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
我們知道,胃是人體儲藏食物的倉庫,脾的功能正常,胃部的食物才能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臟器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yǎng)分,人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腑消化情況的好壞,對人體健康來說極為重要。
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對胃腑的好壞具有重要作用。常用艾條灸足三里穴,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fā)、青春常駐。如有條件,可每隔2天艾灸此穴一次,每周以皮膚有熱感、周圍有紅暈為度,便可以長壽。若家中無艾,以拇指或鑰匙、筆、針等按壓足三里穴,也可達到同等效果。
中醫(yī)經絡調養(yǎng)多夢
天醒人醒。早上天亮了,人體由靜止狀態(tài)變?yōu)榛顒?,古人稱為“寤”,此時陽氣外放,運行在人體陽分里,是陽氣漸盛的表現;到了晚上,天睡人睡,人體慢慢進人靜止狀態(tài),古人稱之為“寐”,此時陽氣回歸陰分開始養(yǎng)陰,是陽氣潛藏的表現。故古人云:“陽出于陰則寤,陽入于陰則寐”。人體只有與天地相應使這個陰陽轉換順利進行,方能健康長壽。所以古人講:“不覓仙方覓睡方”。那么人為什么會失眠?為什么會“陽不入于陰”以致“不寐”呢?
一是氣血兩虛。正常人白天特別精神,晚上困倦。這叫氣血運行不失其常。我們可觀察小孩子,白天生龍活虎,晚上睡的很沉,這是氣血充足的表現;但等到人年紀大了,元氣漸漸衰弱,氣虛則血少,就容易出現氣血不足的現象。
氣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五臟,這時白天就不精神,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反而失眠多夢。就是說睡好覺是要有物質基礎的,這個物質基礎就是氣血要充足。
二是心腎不交。人的心火上炎,腎水下行,就會形成心腎分離的局面。造成人到晚上想睡睡不著,白天又特別疲倦,兩腿發(fā)沉。人體在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情況下方能進入深沉睡眠。
心腎不交造成的失眠較難治療,過去,幾劑酸棗仁湯,再或溫膽湯就能治好,但現在還用這些藥已經沒有明顯效果了。因為現在人的生活比古代人的生活復雜得多,很多人的失眠都與長期熬夜有關。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人體陰陽相交、膽經正旺的時候,經常性不在此時入睡,就會慢慢地出現心腎不交的狀況,導致失眠。
睡前泡腳有利于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熱水泡腳對促進睡眠非常有幫助,而且簡單易行,自己在家都可操作,失眠癥者不妨嘗試一下。長期睡不好的人堅持一段時間熱水泡腳,睡眠質量會明顯提高。
三是胃不和則臥不安。晚上吃得太多也會造成失眠。古代養(yǎng)生講究過午不食,就是一天只吃兩頓飯,上午一頓,中午一頓,晚上不再吃東西。生活規(guī)則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那時的人很少失眠。
另外,中醫(yī)有“五臟皆有不寐”的說法。人體任何一個臟器出現問題都會造成失眠。
除以上三大原因外,現代社會中以“肝郁”為主證所占的失眠比率越來越多。情志不悅、工作壓力大、受驚嚇等因素都會導致“肝郁”,多見于腦力工作者。“肝郁”失眠者平時要注意多運動,和大自然多接觸。
對失眠多夢者要注意以下調養(yǎng)之法:
1、過了早晨六點一定要起床,不要睡覺;白天午睡不得超過1小時;嚴重失眠者上午10點前服濃茶一杯以助陽出陰,其余時間嚴禁喝茶。茶葉雖性寒,但能助清陽之氣上升,飲茶后頭腦清醒就是證明。
2、下午進行體力勞動或運動,出出汗最好;晚飯只喝粥等易消化的食物;
3、睡前泡腳(泡至腳部皮膚發(fā)紅,渾身微微出汗。一般需泡20分鐘以上)。泡腳后立刻上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