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語堂蘇東坡傳語錄
作家林語堂蘇東坡傳語錄
《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書中講述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作家林語堂蘇東坡傳語錄,希望你喜歡。
作家林語堂蘇東坡傳語錄
1) 東坡,一生閃耀,一生流離。——林語堂《蘇東坡傳》
2) 因為恨別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林語堂《蘇東坡傳》
3)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林語堂《蘇東坡傳》
4) 倘若哲學有何用處,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林語堂《蘇東坡傳》
5) 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林語堂《蘇東坡傳》
6) 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別人的性命。——林語堂《蘇東坡傳》
7)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林語堂《蘇東坡傳》
8) 延緩年老展長青春的第一條規(guī)矩,是避免一切情緒上的煩擾。——林語堂《蘇東坡傳》
9) 所有的婚姻,任憑怎么安排,都是賭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險。——林語堂《蘇東坡傳》
10) 所有的婚姻,都是締構于天上,進行于地上,完成于離開圣壇之后。——林語堂《蘇東坡傳》
11) 靈魂之自在確與身體之自在有關聯。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靈魂。——林語堂《蘇東坡傳》
12) 社會,文化,學問,讀歷史的教訓,外在的本分變化,只能隱藏人的本來面目。——林語堂《蘇東坡傳》
13) 生命是某種東西剎那之間的表現,是永恒的精神在剎那之間存在軀殼之中的形式。——林語堂《蘇東坡傳》
14) 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15) 出外旅行的人,極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諸天命,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林語堂《蘇東坡傳》
16) 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涂。但構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大事則少而經久不見。——林語堂《蘇東坡傳》
17) 我總以為,不管何處,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興。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隨之腐爛了。——林語堂《蘇東坡傳》
18) 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林語堂《蘇東坡傳》
19) 縱然如此危險,人還是照舊走三峽,或為名,或為利,而不惜冒生命之險,就像現在蘇家一樣。——林語堂《蘇東坡傳》
20) 蘇東坡對御史的彈劾不屑于置理,連修表自辯也不肯,任憑官員調查,自己攜眷徑赴杭州上任去了。——林語堂《蘇東坡傳》
作家林語堂蘇東坡傳語錄大全
1) 蘇東坡若回到民間,那他就猶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陸地上拖著鰭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個海豹。——林語堂《蘇東坡傳》
2) 我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過去生活的態(tài)度,一向是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林語堂《蘇東坡傳》
3)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的人的事業(yè)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tài)。——林語堂《蘇東坡傳》
4) 從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林語堂《蘇東坡傳》
5)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林語堂《蘇東坡傳》
6) 蘇東坡說:“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這是孟子對孔夫子參政態(tài)度的概要結語。——林語堂《蘇東坡傳》
7) 中國的農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們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饑挨餓;一是遇豐年,鋃鐺入獄。——林語堂《蘇東坡傳》
8) 今日蘇堤橫臥湖上,此一小小仙島投入水中的影子,構成了“三潭印月”,湖邊垂柳成行,足以證明蘇東坡在設計風景方面的奇才。——林語堂《蘇東坡傳》
9) 此處,高在山巔,天與地互相接觸,風與云交互鼓蕩,陰陽雌雄之氣,獲得會合凝聚,是以“巫山云雨”一詞,至今還留為男女交歡之稱。——林語堂《蘇東坡傳》
10) 在任何政治斗爭中,正人君子必敗,而小人必占上風,因為正人君子為道義而爭,而小人則為權力而爭,結果雙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壞人得權。——林語堂《蘇東坡傳》
11) 他現在向前行進,無憂無懼,心中一片安溫寧靜。在過去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何等問題,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誠勇敢之態(tài)度相向;他愿把一切付諸天命。——林語堂《蘇東坡傳》
12) 真誠的友誼永遠不會特別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為既是對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誰也不須要寫什么。一年分別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林語堂《蘇東坡傳》
13) 他恨邪惡之事,對身為邪惡之人,他并不記掛于心中,只是不喜愛此等人而已,因為恨別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蘇東坡并非不才之人,因而他從不恨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14) 子由沉穩(wěn)、實際、拘謹、寡言;而東坡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不顧后果。在朋友同僚的心目中,子由為人可靠,而東坡之直言無隱,玩笑戲謔,則使人害怕。——林語堂《蘇東坡傳》
15) 杰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fā)乎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石不怕試驗,真金不怕火煉。——林語堂《蘇東坡傳》
16) 蘇東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氣質像子由那樣恬淡沉靜,他必然會樂于接受的。但是問題不是他如何想,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問題,而是感性的問題。——林語堂《蘇東坡傳》
17) 說他是火性并無不當,因為他的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的,簡單說來,他的氣質,他的生活,就猶如跳動飛舞的火焰,不管到何處,都能給人生命溫暖,但同時也會把東西毀滅。——林語堂《蘇東坡傳》
18) 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后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y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y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林語堂《蘇東坡傳》
19) 所以知道一個人,或是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對他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愛的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20) 蘇東坡去世后,另一個人,姓洪,接他的職位。他對自己的文采頗自期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仆,他比蘇東坡如何?老仆回答說:“蘇東坡寫得并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林語堂《蘇東坡傳》
21) 可是,別人所不能了解的是蘇東坡會因事發(fā)怒,但是他卻不會恨人。他恨邪惡之事,對身為邪惡之人,他并不記掛心中。只是不喜愛此人而已。因為恨別人,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所以,蘇東坡并非才不如人,因而也從不恨人。——林語堂《蘇東坡傳》
22) 失去人間美好的東西之人,才有福氣!蘇東坡能夠到處快樂滿足,就是因為他持這種幽默的看法。后來他被貶謫到中國本土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yī)無藥,他告訴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于醫(y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林語堂《蘇東坡傳》
23)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一個城市,能得詩人發(fā)現其生活上復雜的地方性,并不容易;而詩人能在寥寥四行詩句中表現如此地的精粹、氣象、美麗,也頗不簡單。——林語堂《蘇東坡傳》
24) 我想蘇夫人的這種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來的——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真誠的友誼永遠不會特別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為既是對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誰也不需要什么。一年分別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林語堂《蘇東坡傳》
25)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yè)人品,與生命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tài)。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林語堂《蘇東坡傳》
26) 中國有一句諺語,就是說一個人如何,要“蓋棺論定”。人生如夢,一出戲演得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才可以下斷語。不過有這種區(qū)別——人生是如同戲劇,但是在人生的戲劇里,最富有智慧與最精明的伶人,對于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無知。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總包含有一種無可避免的性質,只有最好的戲劇才庶乎近之。——林語堂《蘇東坡傳》
27) 偶爾他們的船駛過一個孤立的茅屋,只見那茅屋高高在上側身而立,背負青天,有時看見樵夫砍柴??茨敲┪莨铝懔懔⒃谀抢铮憧勺C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貧無疑,小屋頂僅僅蓋著木板,并無瓦片覆蓋。蘇東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勞苦,忽然瞥見一只蒼鷹在天空盤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絲毫不為明天費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盤算,為了功名利祿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銬鐐的夾鎖,是否值得?在高空飄逸飛翔的蒼鷹正好是人類精神解脫后的象征。——林語堂《蘇東坡傳》
28) 晚輩高聲朗讀經典,老輩倚床而聽,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聲音,老輩認為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樣,父親可以校正兒子讀音的錯誤,因初學者讀經典,自然有好多困難。就好像歐陽修和后來蘇東坡都那樣倚床聽兒子讀書,現在蘇洵也同樣倚床聽他兩個兒子的悅耳讀書聲,他的兩眼注視著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個獵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將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兒子再射一樣。孩子的目光和朗朗之聲使父親相信他們獵取功名必然成功,父親因而恢復了希望。——林語堂《蘇東坡傳》
29) 蘇堤和西湖之與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雙眸。我常想,倘若西湖之是空空的一片水——沒有蘇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島,一畫龍點睛增其神韻,那西湖該望之如何?幾百年來的中國游客,春季到來之時,向西湖蜂擁而至,度蜜月者,在湖上泛舟垂釣,或在垂楊之下的堤上散步,以消磨時光。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東岸上的柳浪聞鶯;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島上,由蘇東坡興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確是,湖的四周沒一個角落不使游客覺得美麗出奇而感到蕩氣回腸的,晴天也好,在與眾也好。——林語堂《蘇東坡傳》
30) 誠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尋取到安靜,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確,而人生只是一種幻覺,人應當完全把社會棄置不顧,這樣人類就非滅絕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達到精神的空虛和無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擺脫個人的牽掛,而儒家是抱現實的思想,要對人類盡其職責義務,于是兩種思想之間便有沖突。所謂解脫一事,只不過是在獲得了精神上的和諧之后,使基層的人性附屬于高層的人性,聽其支配而已。一個人若能憑理性上的克己功夫獲得此種精神上的和諧,他就不須完全離開社會才能獲得解脫了。——林語堂《蘇東坡傳》
31) 談論到蘇東坡,我們就不能避免“氣”這個字。因為每個文學批評家綜括蘇東坡的個性,必用孟子所說的這個“氣”字。“氣”本是普通字,是空氣,是氣體,是大氣,是精神,是力量,是運動,是悶在心里的惱怒。在《孟子》里,“氣”是哲學的概念,類似柏格森所說的“生氣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氣”。使偉人和匹夫顯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氣上的差異。在孟子的哲學上,“氣”是偉大的道德動力,更簡單說,就是人求善、求正義的高貴精神,這種精神,人人皆有,是與生俱來的。人在世上生活下去,這個“氣”可因得其陶冶營養(yǎng)而增長強大,亦可因消減而衰弱。——林語堂《蘇東坡傳》
作家林語堂蘇東坡傳書籍介紹
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長篇傳記開標立范之作,一位吾國吾民始終在心的國學大師,一位大江東去浪淘不盡的豪情詩人,相似的心靈是靈魂的轉世,看東坡光風霽月,渡危抓機,從容應對,聽林語東坡,顯中國智慧。
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而有力,雖胥視情況之所宜而異其趣,然而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fā)乎內心。
他能狂妄怪僻,也能莊重嚴肅,能輕松玩笑,也能鄭重莊嚴,從他的筆端,我們能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有喜悅、有愉快、有夢幻的覺醒,有順從的忍受。
他身上顯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開始,即強而有力在他身上運行,直到死亡封閉上他的嘴,打斷了他的談笑才停止。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光風霽月,高高超越于茍茍營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干,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這些品質之薈萃于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能多見的。而蘇東坡正是此等人!
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yōu)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并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于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
——林語堂
作家林語堂蘇東坡傳語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