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毛概論文 >

論社會主義本質的毛概理解論文(2)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社會主義本質的毛概論文篇三:《社會主義本質論》

  內容提要:生產方式決定國家的經濟本質。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決定國家的政治本質。國家的經濟本質決定政治本質。國家的本質最終取決于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這是衡量國家性質的惟一標準。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政治本質取決于勞動人民的共同意志,經濟本質取決于國家對勞動謀求經濟利益這種生產方式主導地位的肯定,兩者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運動過程,是逐步消滅剝削現(xiàn)象、逐步縮小貧富差別、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關鍵字:政治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以私人財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形式,如果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那么,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就不能相容,既然我們已經實行了市場經濟,就需要闡明公有制究竟是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衡量事物的性質一般只能采用一種尺度,因為采用雙重標準就不能得出確定性的結論。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統(tǒng)一性,也需要加以證明。由于傳統(tǒng)的,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置于無法相容的境地,才使兩者的關系成為中國市場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和疑難問題。破解這個難題的關鍵是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要說明社會主義的本質,首先必須說明國家的特殊本質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這就決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按照國家的一般本質、國家的特殊本質、社會主義國家的特殊本質依次展開。

  一、國家

  對闡述國家本質的各種理論,日本經濟學家井手文雄曾經作了簡要的歸納,他談到“關于公共欲望,有種種說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第一,公共欲望也就是國家欲望。它完全區(qū)別于構成國民經濟主體的私經濟的欲望。這種說法是置于國家有機體學說基礎之上,把國家看作像一個巨大的自然人。國家自身同自然人一樣,有感覺和欲求。第二,在無數(shù)相對立的私經濟的私欲望中,找出共性,把這個說成是國家欲望??梢哉f是共性學說。第三,把公共欲望看作是特定的私經濟主體的私欲望(或者那些私欲望的集團)。這種說法,是以階級國家觀作為基礎。但并不一定局限于階級國家觀。第四,私經濟自身辦不到的私人欲望由國家給辦到,這種私欲望不外是國家欲望,也就是公共欲望。這種想法是所謂國家通過一定手段滿足的私欲望,就是公共欲望。因此,常常說成是手段說。”(參見井手文雄:《日本現(xiàn)代財政學》,陳秉良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版,第3頁)。列寧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他指出“馬克思一貫堅持階級斗爭的學說,并把它貫徹到政權學說、國家學說之中。”(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頁)。

  這說明,在解釋國家本質的理論中,有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種是從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關系方面來解釋國家的性質的,這是西方經濟學家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他們強調國家的公共職能,把國家的公共職能作為研究的重點,形成了關于國家公共職能的系統(tǒng)理論。一種是從階級對立關系中來解釋國家的性質的,這是馬克思主義者普遍使用的分析方法,他們雖然承認國家的公共職能,但強調國家的階級職能,并且把國家的階級職能作為研究的重點。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經濟學說,對國家特殊的政治本質和經濟本質的揭示更為深刻、更加有力,對我們研究國家的特殊本質,更具有指導意義。國家作為在一定的國度里代表國民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力機關,是由一部分社會成員按一定組織結構體系和特定程序組成的、維護一定區(qū)域內社會經濟秩序的特殊的社會組織,包括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以及地方各級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國家的性質也應當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主觀與客觀三方面關系中進行分析和解釋。

  1.國家與普通的社會主體具有同一性

  人與自然的關系決定了國家只能以個人所組成的社會組織的具體形式存在著,從而使國家與普通的社會主體具有同一性。作為公共品和服務的投資者、生產者、供給者,與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yè)具有共性;作為產品和服務的需要者、購買者,與作為市場主體的消費者具有共性;國家公務人員作為通過勞動取得個人收入的勞動者,與其他職業(yè)勞動者一樣,也有市場主體的身份。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決定了國家要履行自己的職能,就必須掌握一定的資源。這些資源的基本用途有兩個方面,一是保證國家行使社會管理職能的費用,包括國防、外交、行政管理、經濟建設、科技文教、社會保障、社會救濟、保護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費用。二是國家公務人員的薪金。為了保證必要的公共經費支出,國家就要通過稅收、各種規(guī)費收入獲得相應的經濟資源,并且從國家壟斷的行業(yè)取得收入,通過國有土地、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使用權的轉讓取得收入。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無償動用全國的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應付戰(zhàn)爭、嚴重自然災害等突發(fā)事件。正是因為國家與市場主體存在著同一性,西方經濟學家才能運用“經濟人”的分析方法來研究國家的具體經濟行為。

  國家與其他社會主體的同一性,表明國家是從普通的社會主體中派生出來的。普通的社會主體的身份,是國家能夠存在并對其他社會主體發(fā)生作用的基礎,國家如果不具有普通的社會主體的身份和職能,就不能對其他社會主體施加影響,就不能履行國家的階級職能和公共職能。國家與其他社會主體身份的同一性,決定國家行為與其他社會主體的行為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轉化。但是,國家的普通社會主體身份,正因為與其他社會主體在性質上完全等同,所以,并不是國家的特殊本質屬性,不決定國家的特殊本質。國家作為普通的社會主體,其行為只有體現(xiàn)國家的階級職能和公共職能,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國家特殊性質的社會組織,否則,仍然是普通的社會主體。

  2.統(tǒng)治階級決定國家具有階級職能和公共職能

  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方面看,國家是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發(fā)展為階級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表現(xiàn)。階級關系的對立決定國家具有階級職能,階級關系的同一決定國家具有公共職能。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對階級進行統(tǒng)治的工具,是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體現(xiàn)。國家的階級職能表明國家具有特殊的階級性,不同的國家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正因為國家是階級對立的直接產物或結果,所以,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直接決定著國家的產生及其特殊的政治本質。

  國家雖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但統(tǒng)治階級并不是要消滅被統(tǒng)治階級,而是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頁),由此使國家產生了一般的職能即公共職能,包括維護正常的社會治安、打擊各種犯罪、保衛(wèi)國家安全、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等等。因為國家的公共職能不涉及階級的直接對立問題,所以在理論上也不存在原則上的分歧,就像井手文雄所說的,“國家欲望無論被說成什么東西,至少在表面上,是與整個國民利益有力結合的”。國家的公共職能是各類不同性質的國家的共性特征,是一個國家內互相對立的階級具有相對的同一性的表現(xiàn),在行使公共職能這一點上,也不存在國家性質上的差別。

  3.國家意志體現(xiàn)在國家公務人員的個人意志和行為之中

  經濟行為主觀性方面的利己與利他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當然也體現(xiàn)在國家的行為中。國家不僅代表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而且作為一定社會組織及其成員利益的代表者,也代表著單位的特殊利益和本單位成員的個人利益。社會成員的共同意志通過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體現(xiàn)出來,社會秩序從根本上體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秩序只能限定在統(tǒng)治階級可以接受或認可的范圍內。國家的階級意志又通過具體組織或單位的意志體現(xiàn)出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這些單位的個人意志和具體行動中。作為國家的公務人員,其行為目標存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性,按照法律賦予的權力,應當以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和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為首要目標;如果從局部利益出發(fā),就可能把地區(qū)利益、部門利益、單位利益目標放在首位;如果不顧國家的利益或局部的利益,就會把個人利益目標放在第一位。國家意志能否得到體現(xiàn)和貫徹,最終取決于國家公務人員的個人行為。國家公務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履行法定義務時,他個人的行為與國家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代表著國家的行為。當個別國家公務人員利用職權去謀取私利時,他的行為既不代表所在的機關,也不代表國家,完全屬于個人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與國家的行為有本質上的區(qū)別,所以,不決定國家的性質。貪官污吏以權謀私的尋租行為在不同的國家都存在,與國家的特殊本質沒有必然聯(lián)系。

  二、國家的特殊本質

  1.生產方式決定國家的特殊經濟本質

  國家只是由于階級性的差異才具有質的差別。國家的政治本質是由國家的經濟本質決定的,國家的經濟本質又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馬克思關于唯物史觀的最經典的論斷告訴我們:“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頁)。他依據這一原理,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作了深刻的分析。

  馬克思1847年在《哲學的貧困》中,曾經這樣描述了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之間的關系:“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在《資本論》序言中,他又進一步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可見,他為了闡明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的差別,明確區(qū)分了這兩個范疇的不同涵義。按照他在《資本論》中的論述,生產關系是指具體的經濟關系,資本——利潤(或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都屬于一定“社會形態(tài)的生產關系,它體現(xiàn)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

  那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什么呢?馬克思將其概括為“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fā)展”(參見:《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頁)。恩格斯的概括是,無償勞動的占有是資本主義剝削的基本形式(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開始就具有兩個特征:第一,非人性質,通過雇傭勞動把工人物化,使工人僅僅成為“雇傭勞動的體現(xiàn)者”,通過貨幣的資本化和資本的“人格化”,把生產的物質基礎“主體化”;第二,“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資本家為了獲得剩余價值,憑借資本通過雇傭勞動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fā)展,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特殊本質,就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我們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生產方式概念,是指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的謀得方式,是從整個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角度確立的經濟范疇。從微觀經濟活動來看,任何社會都不是只有一種謀得物質資料的方式,而是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物質資料謀得方式,不同的階級、不同的社會階層都有自己謀取物質資料的特殊方式,統(tǒng)治階級只承認自己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具有合理性,并通過法律使之具有合法性。事實證明,奴隸制國家肯定奴隸主占有奴隸這種物質資料謀得方式的“合理性”,封建制國家肯定地主獲得地租的“合理性”,資本主義國家肯定資本家通過雇傭勞動剝削工人的“合理性”,社會主義國家肯定和推崇通過勞動謀求個人經濟利益的合理性。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地主,但只是利用資本占有無酬勞動這種生產方式,決定資本主義國家的特殊經濟本質,由于各種剝削行為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肯定利用資本無償占有工人的勞動成果這種剝削方式,也就承認了其他剝削方式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當然,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并不是赤裸裸地毫不掩飾地規(guī)定資本家剝削工人的行為方式具有合法性,而是通過對私有財產壟斷權力和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保護,間接地肯定這種剝削方式的合理性及合法性。亞當•斯密已經揭開了這個謎底。恩格斯的揭露就更加徹底:“當人們談論‘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時候,一切都講得很冠冕堂皇,資產階級聽起來也很入耳。但是對沒有任何財產的人來說,私有財產的神圣性也就自然不存在了。”(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0頁)。

  雇傭勞動的剝削方式,能夠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中占據主導地位,不僅僅是因為資產階級的自我選擇,還因為這種選擇與他們那個時代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具有一致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新生的工業(yè)能夠這樣成長起來,只是因為它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階級中的勞動分子變成無產者,把從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它排擠了小資產階級,并把居民間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頁)。這說明,雇傭勞動的剝削方式,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絕不是偶然的。當初,新興的資產階級,因為掌握著現(xiàn)代工業(yè)這種先進的生產力,可以利用大工業(yè)打敗手工作坊的小生產,使雇傭勞動這種社會形式與生產力的自然組織形式——工廠結合起來,才最終作為統(tǒng)治階級而登上歷史的舞臺。雇傭勞動這種生產方式,不僅以只有勞動可以出賣的工人的存在為必要前提,而且是靠工人的力量發(fā)展起來的,如果沒有工人的勞動,資本家的機器只不過是一堆堆破銅爛鐵,要想利用工廠打敗手工作坊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封建生產方式的崩潰,……由于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從那個時代已經開始形成,……現(xiàn)存的大量動產必然愈來愈多地轉化為資本,而以生產剩余價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要愈來愈成為占絕對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5—246頁)。

  一部分社會成員共同的物質資料謀得方式才使他們成為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為了實現(xiàn)本階級的利益,才要成為統(tǒng)治階級。他們一旦占據統(tǒng)治地位,就要按照本階級的意志來統(tǒng)治和管理這個國家,去維護其物質資料謀得方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這就決定了統(tǒng)治階級必然要確認一種生產方式在一個國家的范圍內占據主導地位。國家作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體現(xiàn)者,其特殊經濟本質取決于生產方式的特殊本質,只有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從根本上決定國家的特殊經濟本質和政治本質,這是衡量國家不同性質的根本標準。

  2.衡量國家的特殊經濟本質只有一個標準

  國家作為特殊的社會組織或社會主體的存在,當然也包含著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個人意志與社會意志三個方面的關系,但國家的特殊本質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具有階級性的集中表現(xiàn)。國家這種特殊的階級本質只能在人們的社會關系即階級關系中去說明,不能在此之外去尋找客觀依據。國家作為特殊的社會組織

  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存在條件,這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表現(xiàn),任何社會組織都不能離開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獨立存在,但國家的特殊本質不能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直接得到說明。就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而言,不管稅收是從哪些社會成員中直接收取的,都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財富及其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是價格構成的一部分,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所有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表面看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來源好像主要依賴于資本家,實際上他們的經濟來源歸根結底還是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財富或價值,只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稅源。

  雖然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國家更迭的根本原因,但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上產生什么樣的國家,取決于互相對立的階級力量強弱的對比,階級的對抗是國家產生的直接原因。正因為這樣,同樣的生產力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階級進行統(tǒng)治的國家;在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的基礎上,也可以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在國家的不同性質中,階級性是基本的屬性,國家執(zhí)行公共職能是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的,是為實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并且以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為限度。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行為,與他們對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的勞動成果這種剝削方式的肯定具有邏輯一致性,是這些國家特有的階級性的突出表現(xiàn)和必然結果。

  根據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這一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自覺選擇,決定了在一個國家只有一種生產方式占據主導地位,從而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特殊本質。對這一點,恩格斯說得非常透徹:“現(xiàn)代資本家,也像奴隸主或剝削農奴勞動的封建主一樣,是靠占有他人無償勞動發(fā)財致富的,而所有這些剝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這種無償勞動的方式有所不同罷了。……于是現(xiàn)代資產階級社會就像以前的各種社會一樣被揭穿:它也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不斷縮減的少數(shù)人剝削絕大多數(shù)人的龐大機構。”(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44頁)。由于生產方式是階級根本利益的基本標志,因而每個階級極力維護本階級的生產方式,就必然成為一切階級斗爭或階級革命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某一個階級特殊的生產方式,不僅是這個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根本動因,而且是這個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根本目的,國家的產生和存在以及國家職能作用的發(fā)揮,都是以這個階級維護自己特殊的生產方式為根本基礎的。所以,區(qū)別各個國家的不同性質,只能根據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來判斷,這是衡量國家特殊本質的惟一的客觀標準。如果采用多種標準來衡量國家的特殊本質,就很難避免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出現(xiàn)混亂。

  三、傳統(tǒng)的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加按勞分配的理論,并且認為按勞分配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決定的,所以,傳統(tǒng)的最終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歸結為生產資料公有制。這在我國不僅已經成為一種理論范式,而且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或社會理念。我國社會主義的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使人們對這一理論產生了懷疑,理論界的探討和爭論逐步深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所有制理論的大論戰(zhàn)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爭論的焦點說到底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到底是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按照生產方式決定國家特殊本質的理論來衡量,生產資料公有制就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那么,為什么我國傳統(tǒng)的經濟理論會把它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呢?在這里,簡略地進行分析和闡述。

  1.傳統(tǒng)的只是一種推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分別在《哥達綱領批判》和《反杜林論》中,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都作過論述。恩格斯還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及其實現(xiàn)途徑作了簡要的概括,“我把共產主義者的宗旨規(guī)定如下:(1)維護同資產者利益相反的無產者的利益;(2)用消滅私有制而代之以財產公有的手段來實現(xiàn)這一點;(3)除了進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認有實現(xiàn)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9頁)。列寧對他們的思想解釋得十分準確:“‘資產階級法權’承認生產資料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社會主義則把生產資料變?yōu)楣胸敭a。在這個范圍內,也只有在這個范圍內,‘資產階級法權’才不存在了。”(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頁)。斯大林又進一步強調了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和決定作用,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決定產品的分配形式(參見:《斯大林文選》下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29頁)。這就使生產資料公有制最終成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征,不僅決定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的性質,而且決定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本質,至此,最終形成了傳統(tǒng)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畢竟沒有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就連列寧和斯大林也沒有經歷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期實踐,他們所闡述的,不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僅僅是一種推論。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沒有找到支持這一推論的有力證據。相反,我國建國以后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并沒有導致按勞分配的實現(xiàn),而是造成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鄧小平的論斷可謂一語破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頁)。實踐證明,所有制不決定國家的性質,私有制不等于資本主義,公有制不等于社會主義,作為公有制一部分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當然也不決定國家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正如于光遠所說的:“公有”就是“共有”,非社會主義國家中也有公有,它們并不都帶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參見:《中國社會經濟論壇文稿》1993年第1期)。

  經典理論家論證所有制形式決定產品的分配形式時,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所作的推論。“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xiàn)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就在于:物質的生產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人民大眾則只有人身的生產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xiàn)在這樣的分配。”(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頁)。資本家利用占有的財產來剝削雇傭工人的現(xiàn)象表明,歷史形成的一定的財產歸屬關系決定和影響此后發(fā)生的財產歸屬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但決不意味著這種現(xiàn)象符合客觀規(guī)律并且具有合理性,相反,這種現(xiàn)象一開始就作為物支配人的一種經濟關系,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應當予以否定的一種極不合理的經濟關系,不能作為推論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客觀依據。隨著時代的變遷,現(xiàn)在就連資本主義國家也不認為歷史形成的財產關系就是絕對合理的,所以他們才要征收遺產稅。況且生產要素的分配決定生活資料的分配,其論證方法的內在邏輯是分配決定分配。

  從規(guī)律本身來說,消費決定生產的規(guī)律客觀上要求所有制與之相適應,不光是生活資料應當歸個人所有,生產資料作為取得生活資料的手段和必要條件,同樣應當歸個人所有。生產方式本身也包括兩種不同的涵義。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來看,生產方式是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當生產方式從小生產發(fā)展到社會化大生產之后,個人已經不能獨立完成產品的生產,一種產品的生產,以及生產資料尤其是機器設備的使用,必須通過許多人的協(xié)作才能實現(xiàn),生產要素這種物質技術配置方式的改變,屬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改變,絲毫不影響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作為社會關系而存在,生產資料公有制不是社會化大生產必然的邏輯結果。私人占有的生產資料在社會再生產中發(fā)揮作用,也可以通過委托他人經營的社會形式來實現(xiàn),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關系本身就說明,私人占有的生產資料不是由占有者自己直接使用來進行商品生產的。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方面來看,生產方式是一定的階級獲取經濟利益的行為方式。以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不等于私人占有他人無酬勞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并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在私人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完全可以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如果把私有制同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區(qū)別開來,把生產方式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區(qū)分開來,就不會作出社會主義必須用公有制來代替私有制的判斷。

  如果把所有制理解為一項社會制度,那么,產品的占有制度和產品的分配制度都屬于國家的法律規(guī)范,都是國家建立的經濟制度,不存在誰決定誰的關系,所有制不決定分配制度。如果把所有制理解為財產的所有權,那么,所有權就屬于生產關系的一項內容,也就是產品的歸屬關系,也不決定產品的分配關系,因為產品的分配關系同樣是產品的歸屬關系,不能說產品的歸屬關系決定產品的歸屬關系,這是同義反復,毫無意義。也就是說,在生產關系層面上,所有權作為財產的歸屬關系,不是一定社會的全部生產關系的本質屬性,不決定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更不能決定生產方式和國家的性質。如果說所有制形式決定產品的分配形式,就等于說法律制度“決定”生產關系,根本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應該承認,法律制度對生產關系確實存在著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反作用的力量還相當大,但決不能把法律制度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當成根本的決定作用。

  另外,傳統(tǒng)的,設想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而生活資料實行私有制,這種二元的所有制理論是以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界限分明、不能互相轉化為假定前提的。在現(xiàn)代市場經濟中,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而且可以互相轉化。個人收入積累起來的貨幣,既可以用于購買生活資料,又可以用于投資,購買股票,成為貨幣形態(tài)的資本,很難說個人擁有的貨幣資產,必然就是生活資料或者是生產資料。所謂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以不發(fā)達的商品經濟為時代背景的,隨著經濟市場化和貨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這個概念的歷史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生產資料所有制與國家性質的關系問題,實質就是財產所有制與國家性質的關系問題。所有制理論之所以存在這種二元論,是因為人們早就發(fā)現(xiàn)生活資料只能用于個人的消費,是沒有辦法實行公有的,這就決定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理論是以產品的使用價值的差別為立論基礎的。產品使用價值的差別,產品用于生產的消費還是用于生活的消費,只與產品本身的自然屬性相聯(lián)系,與作為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所有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不能作為任何一種所有制理論的客觀依據。

  2.公有產權實質是一種虛擬產權

  所有制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在生產力層面上,就是社會主體對財產的所有或占有,是物對人的歸屬關系,表明社會主體擁有的資源狀況,反映著社會主體的經濟行為能力;在生產關系層面上,就是社會主體的財產所有權或占有權,表明社會主體特有的支配資源的權力,反映著社會主體特殊的經濟利益;在經濟制度層面上,就是財產歸屬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是國家通過法律對人們的財產所有權的確認。所謂產權,實際上也是財產的歸屬關系,因而產權與財產所有權可以視為內涵相同的范疇。嚴格說來,產權與產權制度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以視為生產關系層次上的概念,后者可以視為社會制度層次上的概念。即便如此,仍會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經濟關系都包含著三重本質屬性,所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制度這三個層面上就可以對所有權或產權的含義作出不同的解釋,不同觀點的爭論是無法避免的。在這里,我們把財產所有權與產權視為等同的概念,包括財產的獨立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出讓權等財產權利。財產歸屬關系即產權不外乎私有和公有兩種。因為公有的本意就是公共所有或共同占有,所以公有就是共有。私有和公有是相對而言的,純粹的私有就是獨立的個人所有,兩個人所有就是公有。通常人們所說的私有實際上包括個人所有和家庭所有。與社會相對而言,家庭財產當然屬于私有,因為家庭首先是人類得以存在和繁衍的自然形式,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履行社會職能并成為社會的細胞。在家庭中也有共同使用和個人使用的財產之別,同樣存在著私有與公有財產兩種產權形式,夫妻婚前財產登記的現(xiàn)象就是最好的例證,家庭財產分割的法律制度也是以實際發(fā)生的財產歸屬關系為根據建立起來的。

  私有產權和公有產權兩種形式,具有現(xiàn)實性和虛擬性的本質差別。私有產權作為實在的產權,是虛擬的公有產權的現(xiàn)實基礎,決定和影響著公有產權,公有產權體現(xiàn)在私有產權之中,并且只有通過私有產權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才能發(fā)揮作用,離開私有產權的公有產權是不能存在的,所以兩者才能互相轉化。產權只有在當事人對他的財產進行支配、轉讓、交換、使用或者進行生產的消費、生活的消費的過程中,才表明這種產權是現(xiàn)實存在著的產權,才具有實實在在的經濟意義。倘若一個人有很多糧食堆在倉庫里,十年不用這些糧食,恐怕他的產權就“回歸自然”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經常談到國有資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分開的究竟是什么呢?實質上分開的不過是觀念的所有權與現(xiàn)實的所有權,現(xiàn)實的國有資產所有權體現(xiàn)在國有資產的運營之中,是根本無法分開的。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yè)已經資不抵債,難道這些企業(yè)國家資產的所有權還現(xiàn)實地存在著嗎?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在這里已經被國有資產的實際經營權取而代之了,剩下的只是國有資產觀念上的所有權,國有資產作為實在的資產已經流失掉了。公有財產不能自己運營,它進入運營狀態(tài)總是與一定的個人經濟行為相聯(lián)系的,沒有特定的個人經濟行為,不光是國有資產,包括私營企業(yè)資產的委托經營和其他各種形式的委托經營的資產,都不能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的產權。在產權問題上,決不能把觀念與現(xiàn)實、主觀與客觀混為一談。公有產權是理念的存在,而私有產權才是現(xiàn)實的運動中的存在。從整個社會來看,公有產權主要以法人的形式存在著,而私有產權則以自然人和家庭的形式存在著,這正是兩者本質差別的集中表現(xiàn)。正因為公有產權具有虛擬的性質,國有資產的所有權才能夠在各級政府之間進行分工管轄,區(qū)分為國有資產的管理者和終極所有者。

  從產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當生產力發(fā)展到手工作坊的自然形式容納不下的時候,代之而來的大工業(yè)必然要沖破小生產的私有產權形式,從而使小私有者的小規(guī)模的產權形式發(fā)展成為聯(lián)合起來的大規(guī)模的公共產權的形式,否則,產權關系作為一種生產力存在的社會形式,就不能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在聯(lián)合起來的大規(guī)模的公有產權形式中,還是要通過個人來實現(xiàn)公共財產的經營職能。正是由于私有產權發(fā)展為公有產權,實在的產權通過契約而虛擬化,與產權相聯(lián)系的股票之類的市場形式才能隨之產生,專門從事資產經營的經理人或企業(yè)家才能發(fā)展成為一種社會職業(yè)。伴隨分工的發(fā)展和生產社會化水平的提高而出現(xiàn)的公有產權,其典型的成熟的社會形式是股份制,股份制企業(yè)的公有產權無論以股票的形式虛擬到何種程度,最終都要體現(xiàn)在股東的股權之中,都不能離開私有產權而獨立存在。私有產權和公有產權都不能決定社會的政治制度。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公營部門資產運營效率不高乃至資產流失、資產委托經營的風險分擔和收益分配、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共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先決條件是理順產權關系,即使是帶有自然壟斷性的企業(yè),也可以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或產權股份化。當然,不管怎樣理順產權關系,在提供純公共產品和服務等某些領域內仍然會有公有產權。市場經濟越發(fā)達,產權虛擬化程度越高,產權的委托代理關系越普遍,因而在建立和完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過程中,無論是私有產權還是公有產權,凡是大企業(yè)都必須解決資產經營的多層次委托代理關系問題,“在委托代理結構不完善的條件下,法人治理結構是不可能完善的,完善委托代理結構是最為重要的”(參見魏杰:《當前探討國有產權制度的幾個問題》,《中國經濟專家新思想年集》(2001版),謝伏瞻主編,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頁)。當然,私有產權與公有產權以及各種具體的產權形式的交易費用、適用范圍和約束條件,仍然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消費的個性化決定了個人利益的排他性,從而使私有產權成為一切社會產權關系的根本基礎,決定了公有產權最終只能通過私有產權體現(xiàn)出來。即使是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部門,政府也不能不委托一定的社會組織中的個人來經營。私有產權與個人的切身利益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至少在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下,產權主體的覺悟程度與私有產權的形式相適應。公有產權畢竟不是直接與個人的利益緊密相連,而且本質上屬于虛擬的產權形式,市場主體一般不能像對待私有產權那樣對待公有產權。這就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私人資產閑置率低、運營效率高的根本原因。在資產委托代理經營這一點上,國有企業(yè)與大的私營企業(yè)具有共同點,國有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都可以委托個人作為廠長或經理履行企業(yè)經營者的職能。但是,私營企業(yè)的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由個人承擔,而國有企業(yè)的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個人無力承擔,所謂自負盈虧只能是負盈不負虧。私營企業(yè)因為個人承擔風險,投資者對職業(yè)經理人的經營行為能夠嚴格監(jiān)督,委托經營的監(jiān)督成本相對較低,而國有企業(yè)個人承擔不了風險,國家為了加強對廠長、經理經營行為的監(jiān)督,就必須設置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為了防止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中的管理人員發(fā)生尋租行為,還要增加管理和監(jiān)督的層次,這樣,不僅委托經營的層次過多、成本很高,而且尋租行為產生的機會增多、概率增大。可見,國有企業(yè)的產權形式如果實現(xiàn)企業(yè)資本運營的高效率,必須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約束機制,然而這種代價太高,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公有產權形式至少是不應該廣泛推行的產權形式。

  應當指出,在實際運營中的產權從來都是明晰的,國有資產的產權存在于作為法人的國有企業(yè)中,法人資產又存在于作為企業(yè)法人代表的廠長、經理的經營行為之中,國有企業(yè)的普通員工沒有企業(yè)資產的實際支配權。正是這樣一種體現(xiàn)在制度層面上屬于公有、而體現(xiàn)在運營層面上由個人支配的產權形式,才使得國有企業(yè)的普通員工沒有與廠長、經理議價的能力,沒有參與企業(yè)管理、監(jiān)督企業(yè)經營者行為的經濟條件,沒有真正確立他們的主人翁地位。所謂產權關系不明晰,是對公有產權虛擬性質所作的理論概括或描述不清晰,是對公有產權從來都體現(xiàn)在私有產權之中缺乏深刻的理性認識。產權制度的改革已經不是要不要私有化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國有資產被少數(shù)人占有或支配的問題,要想辦法讓國有企業(yè)的職工享有同樣的占有或支配國有資產的權力。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通過承包這種形式,使勞動者都能夠享有直接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權力。農村土地承包給農戶以后,至少在承包期內,農戶擁有土地的實際所有權,作為發(fā)包方的集體組織只是在名義上、在合同中保留著土地的所有權。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之所以沒有取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那樣的使生產力潛能迅速釋放出來的效果,核心問題就是廣大勞動者的沒有實實在在的國有資產的支配權,有些國有企業(yè)名義上實行了股份制,實際上仍然沒有改變企業(yè)“內部人控制”的傳統(tǒng)運作模式,始終未能通過規(guī)范的股份制把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出來,甚至使一部分職工變成了一無所有的自由人,陷入了生存危機,出現(xiàn)了國有企業(yè)的普通員工與廠長、經理之間的貧富兩極分化。

  當然,國有企業(yè)不是經營得都不好,不論是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還是在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都可以找到國有企業(yè)經營狀況很好的實際例子。但是,這樣的企業(yè)畢竟是少數(shù),而且是建立在廠長、經理一心為公的共產主義覺悟的基礎之上的,靠一個企業(yè)家的良知維系著一個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一旦這個企業(yè)家退休了,企業(yè)的前途和命運就會發(fā)生難以預料的變化。實踐已經證明,把希望僅僅寄托在這種“歐文式”的理想主義的企業(yè)模式上(對羅伯特•歐文按照自己的理想來管理的為工人提供優(yōu)厚福利待遇的工廠,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進行了描述,并給予了高度贊揚,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頁),不能解決整個社會微觀經濟的動力和活力問題,不能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權制度和企業(yè)制度方面的保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有資產流失的實際問題。我們不能再“睜眼不看現(xiàn)實”、死死抱住這種模式不放了。(厲以寧曾經尖銳地指出,以為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就能夠為人民利益而服務的觀點,是睜眼不看現(xiàn)實的。參見《生產力研究》1994年第4期)。正如宮??f的那樣,私有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能一分為二地正確看待私有化,更可怕的是只在少數(shù)人當中不規(guī)范地實行私有化(參見《發(fā)展導報》1995年2月15日)。公有還是私有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決定的,不尊重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同樣要受到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懲罰。

  3.不能用衡量國家性質的標準來判斷企業(yè)的性質

  所有制既不是衡量國家性質的標準,也不是衡量企業(yè)性質的標準。企業(yè)作為社會的經濟組織,與國家作為階級統(tǒng)治的政治組織不同,其行為方式只有是否合法的差別,不存在階級差別,更不存在社會主義企業(yè)與資本主義企業(yè)的差別。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說到底是全體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財富,只不過這種財富主要是通過企業(yè)稅收的形式上繳到國家的,企業(yè)的所有制形式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本質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基礎是勞動人民,只要國家代表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有堅實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社會主義國家是勞動人民建立起來的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的國家,其階級職能與公共職能具有一致性。社會主義國家行為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廣大勞動者利益的最大化,這個目的實現(xiàn)了,就可以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企業(yè)行為與國家行為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企業(yè)行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國家行為以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根本就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若讓企業(yè)直接履行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責任,放棄企業(yè)自身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職能,最終必然導致企業(yè)破產,甚至造成整個社會都不再有承擔發(fā)展生產力職能的經濟組織,給社會主義事業(yè)帶來巨大的災難,葬送的絕不僅僅是企業(yè),最終將使社會主義國家失去存在的經濟條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如果把企業(yè)性質與國家性質的衡量標準等同起來,套用階級標準來衡量企業(yè),就會把降低公有經濟的比重當成削弱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把國有企業(yè)的產權轉讓當成出賣社會主義,把引進外資當成引進資本主義,把發(fā)展個體和私營經濟當成發(fā)展資本主義,這不僅在邏輯上根本講不通,而且嚴重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十分有害的。

  企業(yè)是從家庭中分離出來的執(zhí)行生產、經營職能的經濟組織,是家庭這種自然的組織形式不能容納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生產要素配置的自然形式與社會形式的統(tǒng)一體,其產權關系是在家庭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由于公有產權依賴于私有產權而存在,企業(yè)的產權關系都是以私有產權為基礎的。無論企業(yè)的資產是私有還是公有,都要使企業(yè)的可支配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尤其是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中,企業(yè)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決定了它必須千方百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企業(yè)與社會的慈善機構不同,其行為的根本目標是自身的經濟效益最大化。企業(yè)只有實現(xiàn)自身效益最大化,才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一方面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吸納更多的就業(yè)人員,一方面增加企業(yè)的盈利和積累,并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稅收。

  企業(yè)不是階級關系的產物,企業(yè)利益體現(xiàn)著投資者、經理人、勞動者的共同利益。企業(yè)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分發(fā)揮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為了發(fā)展生產力,就必須協(xié)調好企業(yè)內部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分配關系。即使是私人企業(yè),在同其他企業(yè)競爭的過程中,企業(yè)的資產所有者與經理人以及其他勞動者也存在著利益的一致性,也要充分調動經理人、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其他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企業(yè)內部的分配、工資制度的安排越合理,越可以使企業(yè)在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當然應該承認,勞動工資形成過程中的不平等競爭,也會產生剝削的現(xiàn)象,這正是需要通過國家職能的履行來解決的問題,以便使勞動者的利益得到應有的保護。即使企業(yè)主成了剝削者,那也是個人的剝削行為才使他變成了剝削者,是以劃分階級的標準即經濟行為方式的差別來衡量的,況且此類現(xiàn)象并不是私營企業(yè)中特有的現(xiàn)象。事實已經證明,有些國有企業(yè)的廠長、經理,利用他們掌握的國有資產的實際支配權,利用這種特殊壟斷的尋租條件,假公濟私、中飽私囊,無償?shù)卣加泻蛽]霍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已經由職業(yè)勞動者蛻變?yōu)椴粍诙@的剝削者。要把企業(yè)行為同個人行為區(qū)分開,個人行為可以用階級標準來衡量,而階級標準不適用于衡量企業(yè)行為。這同國家與國家公務人員的關系一樣,貪官污吏以權謀私的行為,不能代表國家行為,只能由個人承擔法律責任。所以,不能把國家的階級性應用到企業(yè)性質的分析和判斷上,衡量企業(yè)的性質,要看企業(yè)的行為方式是否符合國家法律制度的規(guī)范。

  四、社會主義的兩種涵義

  既然公有制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那么,根據生產方式決定國家性質的理論,社會主義國家的特殊經濟本質顯然只能通過勞動這種謀取經濟利益的生產方式得到說明。社會主義這個概念有兩種不同的涵義:靜態(tài)觀察,社會主義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是對一切建立在階級剝削基礎上的社會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勞動人民為了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社會制度充分肯定勞動謀取經濟利益的生產方式的合理性及合法性,鼓勵社會成員通過勞動發(fā)家致富,維護全體勞動者的社會主體地位。動態(tài)觀察,社會主義是一種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是逐步消滅剝削現(xiàn)象、逐步縮小貧富差別、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過程。

  1.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

  勞動作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人們改造自然的活動,是一切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條件。勞動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系,作為謀取經濟利益的手段或方式,尤其是作為一定的階級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行為方式,對社會的本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否定,無非就是否定占有無酬勞動的剝削方式,根本改變勞動人民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的地位,這就是社會主義產生的直接動因。勞動人民為了使勞動這種謀生的手段或方式得到社會的認可,使勞動者不再成為“物的化身”,與剝削階級進行斗爭,推翻剝削階級的統(tǒng)治,使自己成為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并通過國家法律的形式,確認勞動這種生產方式的主導地位,由此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特征。確認勞動這種生產方式的合理性,就使社會主義國家直接以勞動人民自己創(chuàng)造的財富為經濟基礎,使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自己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得以實現(xiàn),從而使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本質上得到了統(tǒng)一。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基本特征是毫無疑義的。當然,在這里不能把按勞分配僅僅理解為分配制度方面的一個量的概念。按勞分配首先是一個質的概念,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所在,表明了“‘不勞動者不得食’這個社會主義的原則”(參見:《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頁),肯定了社會成員都享有通過勞動獲得經濟利益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即“勞動至上”原則,這是區(qū)分經濟行為合理與否的根本標準。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以此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社會主義國家除了肯定勞動的壟斷即勞動存在的差別之外,對其他壟斷條件的存在絕不是一概肯定,尤其對包括以權謀私在內的利用壟斷條件、以非勞動手段進行剝削的行為堅決予以否定,都是以此為根據的。按勞分配肯定了勞動這種行為方式在本質上的合理性,肯定了勞動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就為勞動人民當家作主、通過勞動發(fā)家致富并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時,按勞分配又在量上肯定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合理性,為勞動者聰明才智的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礎,是現(xiàn)階段最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一種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國家代表勞動人民的意志,勞動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按勞分配、共同富裕,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特殊本質。資本主義國家代表剝削階級的意志,剝削階級的利益至高無上,承認和保護資本家憑借資本所有權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體現(xiàn)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特殊性質。這正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差別所在。

  應當指出,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起來的,沒有矛盾,人類社會就不能前進,因此,對社會主義社會不能過于理想化,社會主義對經濟關系只能在矛盾中作出兩難選擇,這完全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與資本主義把雇傭勞動的剝削方式發(fā)展到極點相比,社會主義肯定了勞動這種謀求個人經濟利益的行為方式的主導地位,確立了“勞動至上”的社會權力準則,使勞動者成為真正的社會主體,使作為最基本的社會生產力的勞動者得到了解放,這無疑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特殊本質集中表現(xiàn)在按勞分配上,決不能因為按勞分配仍然存在著產生剝削現(xiàn)象的可能性,就把它看成資產階級的法權。確認勞動這種經濟行為方式的主導地位,是勞動者群體作為一個階級的根本利益所在。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與按資分配(當然名義上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資本主義分配原則具有本質的差別,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為了保護勞動取得的經濟利益不受侵犯,維護勞動者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尊嚴,是勞動者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權力,理所當然地屬于勞動人民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權力,根本就不是也不該當成維護剝削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法權。

  我們經歷了社會主義的長期實踐,對社會主義的特殊本質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不能歸咎于經典理論家沒給我們提供現(xiàn)成的正確答案,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經典理論家的崇拜已經發(fā)展成為迷信,由于這種宗教式的虔誠限制了我們的眼界,使我們形成了一種固化的思維模式,并沒有真正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的理論,甚至把他們的理論當成了不變的教條。經典理論只是因為具有科學性才成為經典。如果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突破已經形成的僵化的思維模式,就不能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作出科學的概括和恰當?shù)恼f明。

  2.社會主義是逐步消滅剝削現(xiàn)象的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社會主義承認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的調節(jié)作用,就必須承認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亦即承認市場主體利用價格通過正當?shù)膲艛嗪透偁帿@得一定利潤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護。利潤作為商品的成本與收益之間關系的表現(xiàn),同時也體現(xiàn)著市場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關系,是市場經濟的特有現(xiàn)象,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現(xiàn)象。如果消滅了利潤,市場經濟就不存在了。無須否認,肯定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就包含著承認勞動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從勞動市場本身就存在著買方壟斷因素的事實來看,這就等于承認一定程度的剝削現(xiàn)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歷史地、發(fā)展地看,社會主義是限制和逐步縮小剝削范圍直至最終消滅剝削現(xiàn)象的長期發(fā)展過程。按照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范來衡量,社會所允許的勞動市場以及其他市場的不等價交換現(xiàn)象,在性質上不屬于不正當競爭的行為,也就不屬于剝削現(xiàn)象,只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圍和程度的不正當經濟行為,才屬于不合理的經濟行為,才屬于剝削現(xiàn)象。由于剝削是包含著道德標準的經濟范疇,只有根據不同的社會狀況或歷史階段才能作出準確的解釋,因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不能把利潤完全看成是剝削的結果,而是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不同時代的剝削概念以不同的涵義。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剝削是指買賣勞動的不等價交換關系,只要是以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為基礎的不等價交換,就是對賣方勞動成果的剝削或侵占,只要勞動作為商品來被動地出賣,本身就意味著剝削。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勞動不該成為商品的問題,徹底消滅剝削現(xiàn)象,是社會主義社會長期的歷史任務。剝削作為對我國現(xiàn)實的一種經濟現(xiàn)象的理論概括,是以承認勞動買賣關系存在著不等價交換為前提的,是指買賣勞動超過一定限度的不等價交換關系,勞動的買方壟斷不直接構成剝削,只有利用壟斷條件超過了規(guī)定的界限才構成剝削,這是現(xiàn)階段判斷剝削行為的客觀標準。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一切剝削現(xiàn)象,包括利用勞動市場的壟斷條件進行剝削的現(xiàn)象,使勞動不再具有商品的屬性,勞動者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體。社會主義現(xiàn)階段的目標,是把傳統(tǒng)意義上的剝削現(xiàn)象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承認勞動市場一定程度的壟斷具有合理性,把超過規(guī)定界限的勞動市場的壟斷視為剝削現(xiàn)象,并依法予以取締。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消滅剝削現(xiàn)象,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而是把理想與現(xiàn)實辯證統(tǒng)一起來的實際運動和發(fā)展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僅把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去實行,將其看作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當作一個從初級階段逐步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漸進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不可能短期內就能達到理想的目標,最終消滅剝削現(xiàn)象必然要經過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和艱難困苦的奮斗歷程。

  社會主義也是逐步消滅階級差別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恩格斯在1845年完成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序言中,專門解釋了他所說的階級概念,資產階級就是有產階級,并把工人、無產者、工人階級、沒有財產的階級和無產階級當做同義語來使用。1888年他在《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出版時特意注明:“資產階級是指占有社會生產資料并使用雇傭勞動的現(xiàn)代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xiàn)代雇傭工人階級。”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產業(yè)革命一方面使生產力快速發(fā)展,一方面擴大了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使為數(shù)眾多的工人生活在極度貧困之中。這種現(xiàn)實使他們提出的階級論在一定程度上屬于以貧富論階級的理論,把占有財產的多寡作為劃分階級的客觀標準,把窮人群體看成是無產階級,把富人群體看成有產階級或資產階級。

  貧富表明私人財產占有量的差別,并不表明經濟行為是否合理,不能直接作為劃分階級的客觀標準。貧富差別的形成并非只有剝削這一個原因,勞動本身也可以產生貧富差別,貧富差別不等于階級差別,消滅階級差別不等于消滅貧富差別。經濟行為的本質是由經濟行為的特殊方式決定的,依靠勞動獲得的財富再多也不能說是不合理的。可見,是否通過勞動的方式獲得經濟利益才是劃分階級的根本尺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敵對的階級陣營,一方是以勞動為生的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組成的階級,另一方是靠勞動人民養(yǎng)活的少數(shù)剝削者組成的階級。假如以貧富論階級,就必然得出“越窮越革命”的結論,就會認為最貧窮的工人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其他勞動者僅僅是工人階級可以依靠的革命力量或同盟軍,而不是革命的主力軍。然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歷次社會主義革命都是由廣大勞動群眾中最先覺悟的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領導的。這是因為,認識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勞動人民為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進行的社會革命,只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才能取得成功,由此決定了勞動者群體中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革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先導作用。

  獲得財富的方式是完全依靠勞動、主要依靠勞動還是少部分依靠勞動,又是劃分階級乃至劃分階級中的階層的具體標準。1933年,毛澤東在《怎樣分析農村階級》一文中,就是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劃分階級的。他指出:“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或只有附帶的勞動,而靠剝削農民為生的,叫做地主。……對農民剝削地租是地主剝削的主要的方式。……工人(雇農在內)一般全無土地和工具,有些工人有極小部分的土地和工具。工人完全地或主要地以出賣勞動力為生。”他分析階級的方法,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的貧富階級論。依據這樣的標準劃分階級,階級差別只與人們的經濟行為方式相聯(lián)系,而與人們的社會職業(yè)沒有必然的直接聯(lián)系。不論是工人、農民還是知識分子,不論是產業(yè)工人還是社會服務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只要是名副其實的以勞動為生的人,就自然而然地屬于同一個階級;在從事同樣職業(yè)的社會成員當中,也會因為是否以勞動為生或者是否主要以勞動為生,而存在著階級或階層的差別。

  由于現(xiàn)階段人們的經濟行為方式與過去又有很大的差別,勞動者也可以是股票持有者或投資者,只有當事人知道自己的工資收入多還是股票收益多,社會成員并非只有一種固定的經濟行為方式,單純以個人的經濟行為方式論階級的“微觀階級論”,已經不能準確區(qū)分社會成員的階級屬性或政治狀況了。針對社會經濟生活已經發(fā)生根本變化的客觀現(xiàn)實,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看他們的財產是怎么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所作的貢獻。”也就是說,不再以單純的個人經濟行為方式論階級,而是把個人的經濟行為方式與它的社會效果聯(lián)系起來,以個人的行為方式對社會所起的作用為客觀依據來判斷人們政治上是否先進,從而使以往偏重于考察具體經濟行為方式的“微觀階級論”,發(fā)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階級論”。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超出規(guī)定范圍和程度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都是不合理的經濟行為。在這些不正當競爭行為中,還存在著利用特殊的壟斷條件、以非勞動手段、非法謀取經濟利益的具有剝削性質的經濟行為。其中,當前社會各界反映最突出的就是以權謀私的行為,包括利用行政管理權、人事任免權、國有資產經營權、行業(yè)壟斷權、執(zhí)法權、審判權、監(jiān)督權等各種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都是具有剝削性質的行為。解決此類利用特殊的壟斷權力非法斂財暴富的問題,防止產生新的剝削階級,這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國家政權能否鞏固、關系到社會能否長治久安、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yè)成敗的首要問題,是有效緩解當前社會矛盾的關鍵。我國社會主義的實踐表明,消滅暗地里利用特殊的壟斷權力非法牟取暴利的剝削現(xiàn)象,清除這些毀壞社會主義根基的蛀蟲,這種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上的斗爭,同砸碎舊的國家機器、奪取政權的武裝革命相比,斗爭更復雜、更艱巨,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長期的努力。

  3.社會主義是逐步縮小貧富差別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過程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qū)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xiàn)共同富裕”(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172頁)。按照他的社會主義觀,社會主義是既承認貧富差別又逐步縮小貧富差別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過程。所謂承認貧富差別,是指勞動產生的貧富差別和法律允許的獲利行為而產生的貧富差別,當然不包括以各種非法手段謀取經濟利益而產生的貧富差別。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對勞動致富的人應該鼓勵,要把貧富差別與造成貧富差別的行為方式區(qū)別開來,富人不等于剝削者,不能不加區(qū)別地一概排斥富人。追求富裕幸福是人的天性,但致富的手段或方式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的制度規(guī)范,不能為了致富而不擇手段。鄧小平所說的共同富裕也好,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也好,都是為了鼓勵勞動致富,鼓勵合法致富,決不是鼓勵非法致富。即使市場主體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法律規(guī)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過于懸殊的貧富差距,也是需要逐步縮小的。承認按勞分配產生的貧富差別,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s小貧富差別,消除兩極分化,同樣也是這個目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先富起來的勞動者積累起來的資產就會轉化為投資,用于商品的生產,他們擴大商品的銷售又以廣大消費者購買能力的提高為必要條件,貧富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擴大商品的社會需求,越不利于解決商品的供求矛盾,因而縮小貧富差別對于富裕群體和貧困群體都有利,既符合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

  縮小貧富差別有三條基本途徑,一條是讓富人接濟窮人,從已經產生的貧富差別的結果方面做文章,通過國家行為調整分配關系,使富裕地區(qū)和富裕群體的一部分財富轉移到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群體手中。再一條是讓窮人發(fā)展成為富人,從產生貧富差別的原因方面做文章,通過股份化等辦法使普通勞動者掌握一定量的資產,參與利潤的分配,增加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實現(xiàn)收入渠道多元化。還有一條就是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對那些利用不正當?shù)母偁幨侄螖控敱└坏男袨椴粩嗉哟髴椭瘟Χ?,鏟除這些現(xiàn)象產生的土壤和條件。

  縮小貧富差別不是消滅貧富差別,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搞平均主義,因而首先是承認貧富差別,然后才是逐步縮小貧富差別??s小貧富差別是有條件的,只有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前提下,在社會財富的增長達到較高水平的基礎上,在社會已經出現(xiàn)貧富差距過大現(xiàn)象的時候,才需要縮小貧富差別,否則,就不是縮小貧富差別,而是縮小貧窮程度的差別??s小什么樣的貧富差別,怎樣縮小貧富差別,什么時候縮小貧富差別,必須采取科學的十分審慎的態(tài)度。針對國內地區(qū)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鄧小平指出:“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梢栽O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到那個時候,發(fā)達地區(qū)要繼續(xù)發(fā)展,并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fā)達地區(qū)。”(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頁)。也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還不能實現(xiàn)按需分配,實行按勞分配本身就意味著不能消滅貧富差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更不能消滅貧富差別,只能在一定條件下逐步縮小貧富差別,如果操之過急,就會影響甚至壓抑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影響甚至延緩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進程,這個結論已經被我國5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所證實。

  4.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需要借鑒國外的實踐經驗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兩種社會制度的階級本質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行為都是從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勞動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行為都是從資本家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的,資本主義制度是資本家意志的體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按勞分配制度解決了競爭起點上的公平,勞動成果的積累最終也會造成財產所有權介入分配,因此,為了保持勞動者之間的平等地位,就要調節(jié)分配關系,逐步提高公共福利,縮小貧富差別,最后走向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追求無酬勞動占有規(guī)模最大化,必須以工人擴大消費為條件,為了維護資本家的利益,也要提高社會福利,調節(jié)分配關系,縮小貧富差距,彌補制度初始安排上的不平等。因為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具有共性,所以才能互相借鑒。事實上,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對資本主義國家解決勞資矛盾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同樣是調節(jié)利益分配關系,社會主義國家是以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為客觀尺度的,而資本主義國家是以資本家的道德觀念為尺度的,這是兩者的差別。所以,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強調公共職能來掩飾階級職能,而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職能與公共職能具有一致性,國家本身就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根本用不著加以掩飾。

  除了與國家的階級本質相聯(lián)系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對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可以廣泛地吸收和借鑒。資源配置物質技術方面的經驗,企業(yè)管理的經驗,政府調控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縮小貧富差距的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等,都值得社會主義國家研究和借鑒。社會主義國家如果能夠借鑒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臧l(fā)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就完全可以駕馭市場經濟,利用市場經濟的優(yōu)點,克服市場經濟的缺陷,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更廣闊的道路,為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服務。


猜你喜歡:

1.淺談社會主義發(fā)展論文

2.大學生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文3000字

3.大學生馬克思主義論文3000字

4.淺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文

5.淺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毛概論文

224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