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健康上網有關的大學思想道德論文(2)
與健康上網有關的大學思想道德論文
與健康上網有關的大學思想道德論文篇二
《健康上網,拒絕沉迷》
【摘 要】網絡成癮是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xiàn)為對使用網絡產生強烈欲望,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時出現(xiàn)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許多青少年,一當接觸到了網絡,往往容易上網成癮,青少年自制力不強很容易陷入網絡不能自拔,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依賴”,網絡成為他們的“電子鴉片”。
【關鍵詞】青少年 上網成癮 負面影響 建議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研究中心最新發(fā)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上網人數(shù)已經達到了9500萬,其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有5650萬,占39%,許多青少年因為“上網成癮”而導致厭學、離家出走、網戀、早戀等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國外網絡問題人群集中在20至30歲之間,而中國則集中在15至20歲之間。國外過度使用網絡的主要問題在于信息下載、網絡通信、網上聊天、網絡購物等多個領域。而中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網絡游戲上,超過了其他問題的總和。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最愛。網絡可以帶來舒緩學習壓力、充實課余生活的作用,可以成為有益的學習工具,可是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
一、上網成癮的主要表現(xiàn)
網絡操作出現(xiàn)時間失控,逐漸發(fā)展成軀體上的依賴,欲罷不能,難以自拔。如有的學生沉迷網絡游戲、上網聊天,甚至上黃色網站,象著了魔一樣沒日沒夜地泡在“網吧”,導至逃學、輟學、偷竊、傷人,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終日沉迷電腦網絡,往往容易導致網絡心理病,醫(yī)學上稱“互聯(lián)網成癮綜合癥”。
二、上網成癮的主要原因
一是好奇心。青少年有一種天然、自發(fā)的積極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傾向,網絡游戲吸引、誘惑了一些人的好奇心,使其一發(fā)不可收拾,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二是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導致孩子成為網癮患者。許多家長只懂得限制孩子上網,而不懂得如何轉移孩子上網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家長們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什么自閉,有心理問題,切記不要這樣。每個孩子心里都是有想法和主見的,家長應該多和孩子進行交心式的溝通,引導孩子正確利用網絡,把網絡當作學習的工具,“電腦是工具而不是玩具”“會玩電腦不是英雄,會用電腦才是英雄”等。
三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關心,得不到同學的幫助,因而沉迷于網絡,在網絡中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體會不到學習成功的樂趣,體會不到成就感,而上網打游戲,可以獲得虛擬獎勵,自我得到肯定,宣泄學習不成功帶來的壓抑。
四是由于人際關系不好,希望上網逃避現(xiàn)實。許多學生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猜忌心強,而且小心眼,碰到問題時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就沉迷于網絡,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三、網絡成癮的負面影響
1、“網絡游戲"與“網上聊天"過度,容易患上“網絡成癮癥",“網絡成癮癥"是一種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行為的心理疾病。這些人沒有一定目的、無節(jié)制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互聯(lián)網上持續(xù)玩互動游戲、聊天、瀏覽,忽視了現(xiàn)實生活的存在。初時只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而后發(fā)展成為軀體上的依賴,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生物鐘紊亂、頭昏眼花、精力不足、食欲不振、記憶力衰弱,甚至產生失意、輕生意念和行為等。
有研究表明,沉湎于網絡的中學生,更易無端發(fā)怒、忍耐性差、自私自利的行為更甚。同時,目前在校生因迷戀網絡游戲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曠課、逃學現(xiàn)象日益增多;超額消費、夜不歸宿現(xiàn)象令人擔憂;暴力互動游戲引發(fā)中學生道德失范,行為越軌的惡性事件也呈上升趨勢。只要我們稍稍留神,就不難發(fā)現(xiàn),近年來各種報刊對這方面的報道屢見不鮮。2001年5月,沈陽市某重點中學一名高三學生因上網成癮,上課時神情恍惚,無法繼續(xù)備戰(zhàn)高考只好輟學回家;2002年4月,南昌某中學一名高二學生,整整6天6夜泡在網吧玩游戲,結果興奮過度猝死……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網絡成癮癥"己成為當前嚴重影響中學生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
2、網絡“獨享空間",容易使人患上“現(xiàn)代孤獨癥"。電腦的獨享空間,有可能使人際關系趨于淡化引起青少年與社會的分離。網絡的交互式處理能力,開辟了人與電腦的自由天地,這必然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直接的相互交流。目前,大多數(shù)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本來就比較缺乏與他人溝通的機會,如果再沉迷于網絡,就更會使他們減少與人交流的愿望,形成自閉心理。這種無形的阻隔使人難免陷入“現(xiàn)代孤獨癥"。在沒有電腦的時代,青少年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當一個人獨處時缺少同伴或密友(而他們內心渴望到熱鬧的地方,有自己知心的友伴) ,這是一種無奈被動的孤獨;而現(xiàn)在,網絡使一些人不顧一切地投入其中,他們從朋友中走開,脫離人際關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結交伙伴,這時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孤獨,相反卻感到“快樂",這種主動追求孤獨的行為是網絡時代“現(xiàn)代孤獨癥"的具體表現(xiàn)。
3、沉迷“網戀",容易誤入歧途。色彩斑斕的網絡世界吸引著e時代的無數(shù)少男少女。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日趨成熟的階段,伴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xiàn),少男少女們都“心花怒放",心里開始描繪出對異性的理想形象,這種朦朧的意識促使他們去了解異性,渴望與異性交流。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又不好意思直接和異性接觸、交流,而在網上就不會有任何顧慮,所以他們就選擇了到網上去尋找他們的“知心愛人"傾吐心聲。“網戀"迎合了高中生對浪漫情感的向往的需要,讓好奇的中學生親身體會到了被牽掛、關心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使他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在網絡中,他們可以無所顧忌地做一件現(xiàn)實不被允許的事情,回避現(xiàn)實的壓力。
由于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容易產生“角色認同",錯誤接受不良信息導向的影響。網上交往具有很強的隱匿性,僅憑熒幕上幾行文字、幾張照片,許多涉世未深的少年(尤其是少女)便付出了時間、精力和癡情,結果往往上當受騙,荒廢學業(yè),追悔莫及。
當然,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的負面影響可能還不止上述這些。那么,能不能因為它有這些負面影響而“談網色變"、“因噎廢食"呢?回答是否定的,既不能因為網絡的負面影響而禁止學生上網,也不能任憑學生在網上任意漫游而撒手不管,應該順應網絡時代的潮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盡可能地減少網絡對青少年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四、筆者對上網成癮提幾點建議
第一,我們要大力宣傳,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個人都真正明白,我們一定要把電腦網絡作為促進自己健康成長、促進自己學習、工作和研究的工具來使用,切忌不要把電腦網絡作為娛樂的工具。
第二,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從批評、監(jiān)督到管制甚至到懲罰。在網上發(fā)現(xiàn)不良信息,我們要做“網絡警察”,一旦發(fā)現(xiàn)網絡有不良信息、非法交易、色情現(xiàn)象時要追查到底?,F(xiàn)在中國的網吧成了中國最容易藏污納詬的地方,網吧已經遍布城鄉(xiāng),一個小縣就有100個網吧,這么發(fā)展網吧到底是為了什么?中國的網民現(xiàn)在已經超過1.1億,其中又有多少是健康上網的?
第三,注重疏導,如果家長因為工作原因,將孩子隨意放在家里,任其上網不加以指導,或是采取斷網的方式,禁止孩子上網將孩子關在家里。孩子可能會去外面的網吧,反而會出現(xiàn)更嚴重的后果。其實,互聯(lián)網并不能全盤否定,在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不讓孩子上網是不可取的。但孩子長時間沉迷于網絡世界,會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年齡較小的孩子在網上主要是玩游戲,年齡較大的孩子則主要是聊天,尋找心靈的伙伴。這提醒了家長是不是需要留些時間、多點耐心陪孩子玩玩,陪孩子聊聊,讓他們想玩、想說的心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得以實現(xiàn)。如果真能做到這些,孩子自然會從對網絡的沉迷中清醒過來。
第四,科學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和內容,尤其要為自己約法三章:一是控制上網時間。每周最多2―3次,每次上網的時間一般不超過2小時,且連續(xù)操作1小時后應休息15分鐘。尤其是夜晚上網時間不能過長,就寢前一定要提前回到宿舍,按時睡覺。二是限制上網內容。每次上網前,一定先明確上網的任務和目標,把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和內容列在紙上,愛需點擊,不迷戀網上游戲,堅決不上黃色網站。三是準時下網。上網之前,根據任務量限定上網時間,時間一到,馬上下網,不找任何借口,不原諒自己,不寬容自己。
面對青少年上網成癮問題,我們不能有“網絡恐懼癥”。不應只看到它負面的影響而忽視了它的積極作用,網絡能夠引導青少年走入一個空前豐富的信息世界,進行交流與學習,不再是固步自封,然而我們應該正確地利用,充分發(fā)揮它的教育功能。端正學生的上網態(tài)度,科學地探索青少年上網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導青少年在網絡里翱翔,涉獵其豐富而健康的信息和科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陳丹霞.網絡――德育教育的新天地[J].思想政治教育.2000(7).
[2] 馬和民,吳瑞君.網絡社會與學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85,208,215,218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陰縣第五中學)
與健康上網有關的大學思想道德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