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理論論文(2)
兒童心理理論論文
兒童心理理論論文篇二
《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初探》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心理理論的概念內涵及緣起發(fā)展,然后對其研究的主要理論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總結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心理理論實證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最后對心理理論的未來研究趨向進行了發(fā)自內心的展望。
關鍵詞:兒童;心理理論;錯誤信念
中圖分類號:G4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195-03
兒童心理理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繼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的研究和元認知研究之后,又一個研究兒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發(fā)展的新視角和新范式,這項研究是兒童社會認知發(fā)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些年來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的熱點。
一、心理理論的緣起
Happe等人認為,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是指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圖、感知、知識、情緒等)的認識,并由此對相應行為做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1]。心理理論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推理,推知他人的意圖和信念,通過推測心理狀態(tài)而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心理理論在人們的相互關系之間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理論發(fā)展良好的個體可以根據他人的思想和需要解釋他人的行為,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能力[2]。
(一)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的研究及影響
在《行為與腦科學》(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1978年卷中,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報告了一個檢驗黑猩猩是否擁有他們所謂的“心理理論”的研究。普利麥克和伍德羅夫將“心理理論”界定為:某個個體具有心理理論時,意指該個體將心理狀態(tài)歸因于自己和他人(或對自己的同類或其他物種)。在研究中他們宣稱黑猩猩能夠將心理狀態(tài)歸因于他人,因為他們的被試Sarah能夠在某種實驗情境中表現出對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基于心理狀態(tài)歸因的行為認識,“不是復雜的或高級的行為,而是一種原始的行為”,并提出了幼兒是否也具有這樣一個心理理論的問題[3]。
之后他們的研究受到了一些批評,評論中三位哲學家(Bennett,1978; Denne tt,1978;Hurman,1978)獨立提出,只有采用類似下述程序,才可能發(fā)現某一動物是否擁有信念的概念:動物被試看到某一個體將某個物品置于A處,然后離開;然后在這一個體不在現場的時候,被試看到另一個體將物品從位置A轉移到位置B;如果這個時候動物被試表現得好像預測第一個個體將在位置A,而不是在位置B尋找物品,才可以認為被試擁有了某種信念認識。這一程序構想就是現在的經典錯誤信念任務之一“意外轉移任務”的設計藍本。
(二)兒童錯誤信念的緣起
80年代早期,奧地利心理學家韋墨和伯納(Wimmer&Perner,1983)以上述測驗程序的構思為藍本,設計了著名的“錯誤信念經典任務”,即“意外轉移任務”。他們采用這種任務探究了兒童基于他人關于某一客體位置的錯誤信念而預測其行為的能力。研究發(fā)現:小于5歲的兒童常常作出錯誤判斷;以后的研究表明:能否認識到故事人物擁有錯誤信念的年齡分界線為4歲。
另一測驗(糖果盒故事)驗證了上述的結果(Perner,Leekam,&Wimmer,1987),實驗者向被試出示了一個盒子(如糖果盒),從盒子外觀不能知道盒子內的內容,并問被試盒子里是什么。在被試回答為“糖果”后,實驗者打開盒子,讓被試知道里面是鉛筆,然后將鉛筆放回盒子,并問被試:其他孩子在打開盒子之前,會認為盒子里裝的是什么?研究發(fā)現,小于4歲的兒童常常作出錯誤判斷――“鉛筆”。這種任務也一樣可能出現這種錯誤,在看到盒子里的真實內容后,斷定自己一開始就認為盒子里裝的是鉛筆。
二、“心理理論”的理論模型
心理理論的發(fā)展理論面臨一個更為特異的問題,即兒童是如何習得意圖狀態(tài)的認識的。以下將呈現相關的五種理論觀點:
(一)理論論
理論論是對兒童發(fā)展著的心理理論的一種理論解釋,該理論的核心論點是:兒童對心理的認識或者理解在本質上是像理論的,具有與一般科學理論同樣的基本特征。理論論強調經驗在塑造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中的作用,認為經驗能為兒童提供其不能理解的心理狀態(tài)的信息,這些信息最終致使兒童理解這種心理狀態(tài)并修正和改進他們已有的心理理論[4]。
(二)模擬論
模擬論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來了解他人心理的,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后通過激活過程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tài)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激活過程是指兒童能夠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來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狀態(tài)。模擬論強調心理模仿過程在獲取社會認知知識與技能上的重要性。此該理論認為,兒童的假裝游戲或角色采擇訓練,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越來越高級的心理理論[5]。
(三)模塊論
模塊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該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理論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心理理論以模塊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神經系統內。兒童需要通過先天存在的模塊化機制在神經生理上達到成熟,從而獲得對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經驗對心理理論的出現只起到觸發(fā)作用。模塊論可以較好地解釋心理理論發(fā)展與其他認知發(fā)展領域之間的分離,但它們難以解釋關于社會經驗的影響方面的發(fā)現,比如關于接受口頭教育的聾童的發(fā)展延遲問題。因此,模塊論本身的發(fā)展也有兩個階段:1、心理理論先天模塊觀;2、修正的模塊觀。模塊論獲得的最強有力的支持之一是對自閉癥兒童的問題作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有關自閉癥的相關研究表明,自閉癥者普遍缺乏心理理論,同時他們還存在相應的神經生理缺陷,這支持了心理理論特化模塊先天就存在的的觀點[6]。
(四)匹配理論
匹配理論認為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兒童需要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都處于一定的主體地位,并且是等價的,即兒童在心理活動情境中,逐漸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心理活動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中的相似性。通過不斷觀察和再認,兒童對這種等價關系的認識能夠不斷發(fā)展,從而逐漸獲得關于心理生活的知識[4]。
(五)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
相關研究發(fā)現社會交流,尤其是成年人或者同齡人中的年長者和兒童的交流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者把這種成年人或年長者占主導地位的交流稱為“主導性社會交流”。主導性社會交流與匹配理論不同,其并不是一種地位完全平等的交流,一般來說成年人或年長者對兒童的影響力較大,因此處于主導者的地位。主導性社會交流對兒童的心理理論起著引導及矯正的作用。
以上五種理論各有千秋,其都從各自的角度對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行了解釋,孰優(yōu)孰劣各家說法不一。當前理論論、模擬論與模塊論是最具競爭優(yōu)勢的三大理論。李小晶等人認為把上述五個理論結合起來將成為一種比較全面的觀點。理論論被稱之為一種理論,強調心理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及相關性;模塊論的興起主要建立在對自閉癥兒童的觀察與實驗之上,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驗事實根據;模擬論強調心理理論的生理基礎的,強調模仿的重要性。匹配理論強調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等價的主體地位之上,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對心理理論發(fā)展中的社會交流問題進行了限定,匹配理論和主導性社會交流理論可以看作是對理論論的一種補充[4]。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兒童心理理論論文